Science子刊!哈工程团队为光-物质相互作用调控开辟新维度
时间:2025-03-12 | 作者: | 阅读:0哈尔滨工程大学取得非厄密光子学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进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纳米光学与超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超纳中心),携手俄罗斯圣光机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团队,在非厄密光子学与米氏谐振调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研究团队巧妙设计亚波长介质谐振器结构,首次实验证实了散射谱中非厄密奇异点(Exceptional Point, EP)与超散射特征的厄密简并点(Diabolic Point, DP)间的动态转换机制。这一发现为高灵敏传感器、电磁隐身技术、多物理场能量调控技术以及新型非线性光学器件的研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已于2月21日以“米氏谐振器散射谱中的非厄密奇异点”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哈尔滨工程大学为论文第一署名单位,物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凡为论文第一作者,宋明肇教授、Andrey Bogdanov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Yuri Kivshar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颠覆传统认知,该研究通过精细调节单一环形介质谐振器的几何参数,在微波频段直接观测到EP和DP的散射谱特征(图1)。实验结果显示,EP对应散射暗态(Anapole State),而DP则呈现出多模式共振叠加的超散射现象。这项研究成果将非厄密物理与米氏光子学紧密结合,为光-物质相互作用调控开辟了新的方向。
论文通讯作者宋明肇教授指出,基于环形谐振器的EP/DP动态切换技术,未来有望设计出可重构的电磁隐身表面,或开发出亚波长尺度的能量传输器件。这项研究依托哈工程超纳中心共享科研平台,实现了“理论-仿真-实测”的全链路闭环验证,相关技术有望应用于医用植入设备的无线供能系统等领域。
超纳中心致力于多物理场超材料理论及器件应用研究,汇聚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在多物理场能量富集与传输、纳米光电能源器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中心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第一单位或通讯单位,已在《自然电子》(Nature Electronics)、《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是享誉全球的综合性期刊,涵盖自然科学多个领域,影响因子高达11.7。
福利游戏
相关文章
更多-
-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 时间:2025-04-15
精选合集
更多大家都在玩
大家都在看
更多-
- iOS17新功能详解:如何使用通行密钥登录Apple ID
- 时间:2025-04-18
-
- oppo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在哪里设置
- 时间:2025-04-18
-
- 苹果iPhone15系列发布会时间何时公布
- 时间:2025-04-18
-
- 电脑单机游戏一般在哪里可以玩
- 时间:2025-04-18
-
- 微信如何发送蓝色红包
- 时间:2025-04-18
-
- 五月加密市场图解:以太坊ETF助力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 时间:2025-04-18
-
- 国补加持下性价比暴增!M4版苹果MacBook Pro上手
- 时间:2025-04-18
-
- 淘宝微信支付消失了吗
- 时间: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