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智驾平权”考验车企研发实力和制造功底

“智驾平权”考验车企研发实力和制造功底

时间:2025-04-07  |  作者:  |  阅读:0

“智驾平权”浪潮席卷汽车行业,高阶智能驾驶技术正逐步下探至更低价位车型,燃油车也加入“油电同智”的竞争,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然而,近期发生的几起安全事故,也让智能驾驶技术面临严峻挑战。

智能驾驶旨在降低人为驾驶失误,提升行车安全,智能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智驾平权”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车企的市场推广和技术宣传,而是更依赖于其深厚的研发实力和精湛的制造工艺。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但距离真正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复杂路况下的突发事件和低概率事件,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尤其采用纯视觉方案的智能驾驶系统,在雾天、强光或扬尘等低能见度环境下,对路障(如锥桶、水马等)以及行人、动物等障碍物的识别和反应能力不足,极大增加了安全风险。

因此,相比追求极致性价比,更注重技术“堆料”的车企,往往拥有更强的安全意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的数量越多,其目标识别能力就越强,安全性也越高。

虽然很多国内车企宣称其产品接近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但目前智能驾驶系统只能作为驾驶辅助工具,绝不能完全依赖其进行自动驾驶。

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业内人士认为,可以从研发投入来评估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实力。例如,华为2024年财报显示研发投入达1797亿元,占总营收的20.8%,这体现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巨大投入。

另一个关键指标是车企的制造水平。汽车制造业与手机代工不同,其生产工艺复杂,供应链环节众多,风险极高,对产品质量控制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车企在制造领域的长期积累和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至关重要,这也是许多跨界造车企业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的原因。传统车企虽然在“功能炫技”方面可能不如新兴企业,但在应对极端情况下的安全保障方面,却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和更成熟的技术。

长远来看,“车路云一体化”才是实现真正自动驾驶的关键。目前,在矿山、园区等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端到端无人驾驶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甚至部分车辆已取消驾驶舱,完全由“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控制。

然而,在开放道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仍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巨额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尚未明确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单车智能技术相对更容易实现。

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驾驶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要实现真正的“智驾平权”,还需要法律、政策、产业和科研等多方面的深度协同。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汽车将不再仅仅是个人交通工具,而是智慧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庞大交通网络中的移动终端,这才是“智驾平权”的最终目标。

福利游戏

相关文章

更多

精选合集

更多

大家都在玩

热门话题

大家都在看

更多